3.教学形式的单一 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采用的教学方式及对课堂气氛的把握能力毫无疑问是影响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许多本科学生表示对越南历史文化类课程不感兴趣,认为相关课程枯燥乏味,究其根源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水平有关。越南语言文学专业出身的教师对所学专业方面知识了解涉及较多,然而对历史文化领域知识的掌握程度却有限,尤其是要达到可以自制讲义为大学生授课的水平则要求更高,因此讲授此类课程的教师需要承担相当大的压力,要付出比其他课程更多的备课时间和精力,有时难免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尽善尽美。 加之从小学到中学所接受的教育模式,历史和文化类课程都是教师竭力灌输史料,学生拼命死记硬背各种年代、事件的教学形式,很多教师也将这种形式沿用到了大学课堂,在讲授越南历史和文化类课程时更多的是照本宣科,缺少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不注意学生的学习情绪,仅通过考试的强制手段来要求学生生硬地记忆各种知识点,使学生养成了不考试便不学习的习惯,仅在考试前突击背书应付考试,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相反也有一些教师由于在越南历史文化相关领域颇有研究,在给本科生教授相关课程时未注意控制授课内容的深度,令缺乏相关背景知识的学生感到晦涩难懂,失去学习兴趣,学生反应的冷淡对教师的教学热情也是一种打击,同样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 对改善本科越南历史文化类课程教学的建议 1.转换观念 由于中越两国自古就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越南历史上使用汉字作为正式文字达两千多年,越南史籍都是用汉字书写,中国的文化和文明对越南影响深远,越南作为中国的邻国也一直以自己的方式对我们产生影响。因此学习越南历史文化类课程,对学习越南语的中国学生尤为重要,也有许多便利因素。充分利用这种便利因素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对象国,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只有从学校到教师,再到学生都能充分认识到此类课程的重要性,才能真正积极地开展相关课程的教学。 学校首先应鼓励和支持教师通过进修、培训等方式拓宽知识面,充分利用外语优势进行对越南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研发相关课程教材,而不仅是将研究视野局限在对语言和文学、政治和经济方面的研究。教师也应不再将语言应用能力作为评判学生外语水平的唯一、至上标准,而应将其视为一个基本要求,将提升学生综合文化涵养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从而影响学生重视历史文化类课程。因为以听说读写译为主的语言应用技能培训固然重要,但对越南历史文化类的专业选修课其作用也不容忽视。必修课与选修课应具有相辅相成的联系。比起机械式的死记硬背,充分理解对象国历史和文化,进而掌握对象国语言、语法习惯才能真正做到灵活运用。若能通过对对象国历史文化的了解而对该国产生特殊的感情,更有利于其对该国语言的深入学习以及日后从事该门外语的相关工作。 2.改进教学方式 教师应将高层次、深入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运用到此类课程的教学中。在教师自身具备较为充分的相关专业知识,能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的基础上,注意采用新型教学工具,如多媒体教学工具,在讲课过程中向学生展示教师用心设计的PPT教案,并穿插丰富的与课程相关的影像资料,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避免讲课内容只是一味地堆砌史料和朗读教材讲义,应力求通过轻松有趣的表达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知识,同时更要注意通过授课内容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引发学生针对史实、文化现象的思考、联想和探讨,通过这种方式来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要点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将文史知识学以致用,客观地看待历史问题、包容文化差异、独立自主地进行思考的能力。 3.优化课程设置 现今国内高校越南语专业已专门开设的越南历史文化类课程主要有越南概况、越南历史、越南文化、中越关系史、中越文化交流史、越南民族与民俗、越南语言文化等,各院校具体开设的课型名称、课时比重、开课时间和方式各有不同。如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知名院校即便专门开设的此类课程不多,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很注重将越南历史文化相关知识融入到语言教学中,效果显著,这些知识的有效补充对这些院校的学生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令他们能更快速地适应将来高层次工作岗位的需要。 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设更多高质量的此类专门课程供学生选修,无疑将使高校的越南语专业本科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长远来看,将为学生增加更多的就业竞争力。相关课程的设置应该科学、合理、精致。一、二年级由于学生对越南国情和语言的了解十分有限,适合开设越南概况、越南历史、越南文化等用中文讲授,内容浅显易懂的课程,教师可采用轻松的开放式教学方式,与学生多交流和互动,通过教师的介绍讲解达到让学生对越南和越南人有大致地初步认识的目的。三、四年级学生已夯实语言基础,有一定的背景知识能够进行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可开设中越关系史、中越文化交流史、越南民族与民俗、越南语言文化等专门性相对较强的课程,以增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深入了解为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接受程度选择使用中越文交替授课或全越文授课,从而满足学生进一步提高相关知识积淀的需求。 此外,还应注意把握此类课程的课时量,除一、二年级的基础课程应该固定开设外,三、四年级的专门性课程最好设置为选修课程,供有需要和兴趣的学生选择。每学年如能开设1~2门相关课程,每门课程周课时不超过2节则不会影响学生对语言技能型课程的学习,且能对语言学习产生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范宏贵、刘志强.越南语言文化探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刘岚.浅谈我国高校开设民俗类公共选修课的意义[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6(5) [3]葛宝祥.外语教育文化性的本真思辨[J].外语学刊,2008(3) [4]杨秀杰.语言文化观念及其研究方法——语言文化系列研究之一[J].外语学刊,2007(5) [5]张占一.试议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3) |